跳至主內容
主内容開始

協康會

協康會55周年研討會逾千人參加 匯集國際自閉症專家學術分享

為配合協康會55周年主題「協康展才亮未來」,協康會於12月1日於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展潛能•亮未來—特殊教育需要人士面對的挑戰與支援策略」研討會,邀請三位國際知名自閉症專家來港,與家長、教師以及業界人士,分享支援特殊教育需要的發展及最新資訊。研討會吸引近1,000名參加者,反應熱烈,當中更有來自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的參加者來學習及交流。 

社會福利署副署長(服務)林嘉泰JP致歡迎辭時指:「協康會在過去55年不斷開創創新服務,惠及有特殊需要人士及其家人,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先行推出到校學前服務模式,成為社署推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藍本,到今日發展成恆常化服務,讓輪候資助服務的幼兒能夠得到即時支援。相信今日的研討會除了能為業界帶來啟發,更可有助香港推行融合教育。」 

研討會共分為上下午兩部份,第一部份由三位國際知名自閉症專家,包括美國自閉症權威Ms. Emily Rubin及Dr. Laura G. Klinger,以及內地兒童行為發展研究專家鄒小兵教授主持四場專題講座,分享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進行自閉症篩查;另外又以實證為本,分享如何協助自閉症青年過渡至成人階段,以及患焦慮症的自閉症青年支援策略等。 

SCERTS模式的合著者Ms. Emily Rubin以「社交情感聯繫對提升學習果效的重要性」為講題,她指出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聯繫和面對面的溝通都可以有助腦部發展,透過提升社交情感聯繫、利用多元方式為兒童提供資訊,以及鼓勵他們勇於表達情感,都可以讓兒童提升學習成效;而這種社交情感聯繫絕不能以機器人所能取代。」而鄒小兵教授則分享利用最新科技「多模態行為信號採集系統」,可以記錄自閉症兒童的表情、動作、語音以及眼動和生理等資料,並利用大數據分析來尋找自閉症的行為生物標記,有助進行早期篩查。 

另外,本會一班跨專業團隊亦分別舉行九場分組工作坊,分享實證研究及臨床經驗,例如有由言語治療師主講的「社交思考多面睇」,分享如何提升自閉症學童的社交思考能力;亦有由職業治療師主講「認識孩子的感覺訊息處理困難」,讓參加者掌握有效的訓練策略,幫助有感覺訊息處理困難的孩子。

社會福利署副署長(服務)林嘉泰JP為研討會致歡迎辭。
美國自閉症權威Ms. Emily Rubin(SCERTS模式的合著者),分享社交情緒連繫對提升學習果效的重要性。
Dr. Laura G. Klinger指出,自閉症青年過渡至成人的介入支援相當重要。
內地兒童行為發展研究專家鄒小兵教授,分享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進行自閉症篩查。
協康會55周年研討會吸引近1,000名參加者,包括來自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的參加者。
研討會邀請三位國際知名自閉症專家來港分享支援特殊教育需要的發展及最新資訊。
本會一班跨專業團隊,在當日分別舉行九場分組工作坊,分享實證研究及臨床經驗。
本會一班跨專業團隊,在當日分別舉行九場分組工作坊,分享實證研究及臨床經驗。

社會福利署副署長(服務)林嘉泰JP為研討會致歡迎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