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主内容開始

協康會

利用Playgroup培養孩子的AQ

每個家長帶孩子去參加playgroup的要求及期望都有不同,據我們多年帶領playgroup的觀察,大部份家長都十分重視認知上的學習,如物件名稱、數字及英文等,很多時當治療師的活動是要求孩子發揮觀察力,在場內找尋指定形狀的小波波,然後行過一連串的障礙物,如欄杆、平衡板等,最後把波波放在已經有同色波波的藍子內時,家長們都會抓緊機會同孩子說「波波係紅色嘅,red」,又或者會問孩子「What’s the color of this ball?」,(其實,孩子一般都在三歲左右才有說出物件顏色的能力!),希望孩子能回應一聲:「red」。但是,如果孩子未能走過平衡木或者跨過障礙時,有些家長就不太在意要用什麼的方法去「引」或者「訓練」他們的平衡及膽量,使他們能完成該項的挑戰,草草地拖著他們走過去便完事,而忽略了給予兒童時間去嘗試、解難及鼓起勇氣接受挑戰的能力,其實這便失去了一個培養兒童AQ的大好時機了。

在playgroup也經常有孩子害怕一些玩具,好似毛毛公仔、會跳的老虎公仔、刺狀球等,家長通常的反應都是「有什麼好驚呀,個波嚟之嗎!」,然後繼續要求孩子去摸,多數只會令孩子越來越驚;亦有家長把害怕的孩子抱著,等該活動完結,但是如果家長能夠採取正面的步驟,孩子便可學習面對這個問題。做法一點不難,只要耐心跟著一些步驟:家長首先要回應孩子,尊重孩子的反應說「啊,你驚這個有刺波波,唔驚,我哋一齊睇吓!」,然後容許孩子只看著其他孩子玩,然後家長形容波波是好玩的,繼續自己亦去玩波,同時留意孩子的面部及身體語言,慢慢把孩子及波波之間的距離拉近,過程不可以急,家長亦可以用手帕裹著球,做成一個有趣的雪糕,才邀請孩子去觸模,如果孩子可以隔著手帕觸模,家長已踏出了成功的一半,但如果孩子仍然不肯走近波波半步,遊戲時間已過,家長便應做一個好好的完場,跟孩子說「今日我未做到,下次再試過!bye-bye波波,下次再同你玩」,否則便養成容易放棄的性格,不能得到playgroup最大的效果。

撰寫﹕協康會兒科物理治療師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