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主内容开始

协康会

孩子有恋物癖怎么办?

一个朋友五岁的女儿,她自两岁开始,便出现「恋物」现象,无论干甚么都要抱著那个又残又旧的玩具熊,几乎整天不离手。不论是到爷爷、奶奶家还是到叔叔婶婶家,旧玩具熊一直是她最重要的东西,必须得把它紧紧抱在怀里。如果她发现旧玩具熊没带在身边,一定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不久以前,母亲以卫生为理由,将女儿的玩具熊扔到了垃圾站去,结果她哭了整整一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恋物是心理发育过程的一个阶段,绝大多数发生在六个月大至三岁时,并在约两岁开始达到高峰期。从儿童心理学解释,那些旧物件、旧玩具便是幼儿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幼儿依恋物件的情形因人而异,有些幼儿的恋情短,有些则持续至上小学阶段。

但是,也有可能因突发事件、环境改变,催化幼儿焦虑的状态,如遭受外界的暴力对待、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等,这时幼儿就更需要以他熟悉的物件作伴、作依靠了。

举行「告别恋物」仪式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既然孩子的「恋物瘾」 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

一般在三岁导引幼儿戒掉依恋的习惯为最佳的时机,一来幼儿已有足够的独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日趋成熟,家长与幼稚园老师的关爱拥抱也有助舒缓幼儿不安的情绪。

父母可以在这时候为幼儿的恋物举行「告别」的仪式,如「手巾仔告别式」,就是请幼儿用口述或画图方式,跟手巾仔真正说再见!一起把手巾仔收起来、埋起来, 「切断」所有会让幼儿思念的可能性。

另外,我们知道九成以上恋物的儿童会对小棉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做父母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准备以其他的物件替代,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如果开始就准备两三张小棉被、或是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它的表弟们等,让孩子交替选择,他们就不会容易对某件东西投入太多的感情。

多作「无条件的拥抱」

父母平时应该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这种无条件的拥抱能给孩子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 」 等意思,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棉被或玩具熊当作他的「精神守护物」。

撰文:协康会教育心理学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