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主内容开始

协康会

港孩自理

近日,社会其中一个热烘烘的话题便是关於「港孩」。大家普遍也认同今天的孩子们的自我照顾能力不好,亦甚少帮忙做家务。然而,据我观察一些年幼的孩子,不难发现其实他们是很喜欢自己亲手做事情的;例如:他们喜欢自己拿匙羹进食、喜欢拿著玩具模仿成人扫地。这就是心理学家艾力逊(Eric Erikson)提出的人生八阶理论中,「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的表现。孩子在一至三岁期间,他们的活动能力迅速发展,希望寻求更多的自主空间。假如父母能在安全及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实践自主,孩子就能够建立信心和发展初步的意志力,为下一个人生阶段建立基础。正是这个原因,孩子能负责一些简单的自理和差事,是他们发展阶段中的使命,而孩子也乐意这样做。可是,有些家庭因各种的原因令孩子失去了实践主自的机会。例如:因为孩子分心、动作慢或粗略,成人便按捺不住急於替孩子完成。结果孩子习惯被动、乐於接受照顾。他们亦渐渐失去做事的动力,形成依赖的习惯。

要改变这种境况,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责任感。开始时,鼓励孩子完成较容易的自理工作,例如:每次把脱下的鞋子和衣服放好;每日替自己梳头、刷牙和洗脸等。完成后,给予孩子赞赏与认同,让孩子乐於负起自己的责任。特别是有佣人的家庭,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佣人的角色只是帮助父母打点家中的事项,并非「服侍」少主。

很多父母也要工作的家庭,不自觉地依赖了佣人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佣人也会胜任负责管教和训练的工作。因此,父母也要负起建立孩子基本自理技巧的责任。

撰文:协康会心理学家团队